作为“易学实践派”代表人物的侯瑞宇先生,早已为易学界所熟知,他结合个人心得和时代特点所推行的“易学生活化”,把《周易》这门古老的学问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境界。
□本刊特约撰稿 方明湖
在世界范围内被公认的中国古代经典,以深邃博大思想性见称的是《周易》,以高度文学性著称的是《红楼梦》,围绕前者形成的庞大学术体系是为易学,围绕后者形成的浩繁研究体系是为红学。
《周易》作为一本体现中国人最高智慧的古籍,千百年来一直是学人们皓首钻研的对象,像一座丰赡的矿山,无数人从中开采出了人生处世的真谛,尤其是随着当下国学热的升温,《周易》再次进入大众层面的阅读,成为诸如企业老板、商业领袖、职业精英必修科目之一。
作为“易学实践派”代表人物的侯瑞宇先生,早已为易学界所熟知,他结合个人心得和时代特点所推行的“易学生活化”,可以说把《周易》这门古老的学问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境界。在4月25日刚刚结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“第四届中国易学与传统文化高峰论坛”上,侯瑞宇以书面发言形式系统阐述了易学实用化和大众化问题,赢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赞同。
“《周易》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,无论孔孟之道,老庄学说,还是《孙子兵法》,抑或《皇帝内经》,无不与《周易》有着密切的联系,一代大医孙思邈说过‘不知易便不足以言医’的话,我们今天也可以说‘不知易不足以为科学和谐之人生’。”侯瑞宇认为,中国老百姓在古代缺乏文化支持,多不懂易理,正是所谓“自然生自然长,根本没有对人生的科学规划和设计”,而今天这一局面,正在为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全面进步而改变,这或许正是今日“易学热”的深层原因。
侯瑞宇,出生于济南历城区一个书香气息浓郁的耕读之家,自小受到身为私塾先生的父亲熏陶,对中国古典文化浸染颇深,在四五岁的懵懂年岁,他常见到“颇喜术数之学父亲有时会给乡亲看看手相,不少亲朋遇到生活中解不开的难题或疾病缠身就来找父亲给看看,父亲竟然也帮他们解决了很多苦恼。”从那时起,侯瑞宇对父亲案头那本被翻成毛边的《周易》产生了强烈好奇心。20多岁时,他在故乡当起赤脚医生,在那缺医少药的日子里,他抱着悬壶济世情怀为解除乡亲们的病痛穿街走巷,而令他困惑的是许多疑难杂症怎么医治都不见效果,他遂抱着用在父亲处耳濡目染所学的易理试试的想法,开始“易学生活化”的探求。
“30多年来,在易学方面尽管有了一些探索成果,但还不敢说自己已登堂入室,觉得‘求易之路’经过了三个阶段,一是20岁到30岁的‘简易阶段’,认为《周易》简单易学;二是30岁到40岁的‘变易’阶段,这时触摸了易学丰富庞大的智慧系统;三是40岁到50岁的‘不易’阶段,这时才真正知道了易学的深不可测。”侯瑞宇在易学圈里很低调,在各种会议上他大都是个倾听者而非演讲者和争论者,常以卑下谦恭的胸怀承接着涌来的信息。“《易经》里有一个谦卦六爻全吉,它告诉我们人只有谦虚谨慎、戒骄戒躁,才无往而不利。”
深研过上千种易学专著后,侯瑞宇感受最深的是“《易经》乃一部忧患之学,它时刻都在提醒我们居安思危,通达变易。”他称自己受之于《易经》裨益甚多,而最大好处是“易学教会了自己中庸的处世态度,物极必反,否极泰来,人要有自知之明,不强求功名富贵。”
几年前,一朋友得心脏病痛苦不堪,找到侯瑞宇问诊,侯瑞宇参照易理称他家里的“丙丁位”出了问题,然后配合他所开的方剂治疗,朋友病情很快好转。“《周易》把天地看成一个大太极,人体亦是小太极,其五脏六腑都能在大宇宙中找到对应物,《周易》所反映的整体理论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,也是《周易》在中医诊疗中屡建奇功的真正原因。”
侯瑞宇认为“《周易》文化的精髓在‘象、数、理、占’,前三个毫无争议被世界范围的专家认可,只有‘占’颇受争议,实际情况是所谓占就是今天的预测,譬如天气预报尽管有各种科学仪器作支撑,但依然有准确率问题,《周易》的预测同样不是百分之百,但《周易》在规划人生方面的作用已越来越被人认可。”
侯瑞宇的“生活化易学”已广泛运用在解决家庭问题、建筑生态、人生策划、处世之道等领域,他在给众多易学爱好者讲课时,最后总爱说一句“生活多一点易学,人生就多一些和谐”。
刊登于《齐鲁周刊》2009年5月8日第十八期17版